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串珠在古代皇帝龍冠上的作用

來歷:俗人失其名,故名冕為平天冠。
「名冕為平天冠」,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裏,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系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為組纓。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皆有前無後,各以其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郊天地,宗祀,明堂,則冠之。」劉昭引蔡邕說注云:「鄙人不識,謂之平天冠。」
冕,是帝王的禮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明朝禮制規定(根據北京定陵出土實物),皇帝冕前後各12旒,太子用11旒。親王只能用9旒、9珠,共用珠162顆。冕服制度在清代被廢除,冕冠形象,現在只能在繪畫中見到,如梁武祠漢代刻石上的黃帝像,唐代閻立本畫的歷代帝王圖,宋人作的晉文公復國圖,明人作的聖跡圖中的孔子像等等,但今天能見到的實物,除了袁世凱那件未被國人認可的「皇帝冕」之外,只有魯荒王朱檀陵出土的九旒冕,所以特別珍貴。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繫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