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皮影雕刻工序 [打印本頁]

作者: TONY7424    時間: 2010-3-1 07:53     標題: 皮影雕刻工序

皮影的製作是極為複雜的,從選皮到影人成形上戲,有許多工藝技巧。傳統的製作工序可分為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選皮  

    西安皮影均以上等「秦川牛皮」作為刻制原料,因為牛皮質地堅韌,透光性強,一般選用四至六歲的母牛皮為最好。如果選用黑牛皮,不論公牛或母牛均可。

    第二步、制皮

    牛皮的炮製方法有兩種:一是「淨皮」,另一是「灰皮」。淨皮的製作工藝是在牛皮選好後,放在潔淨的涼水裡浸泡兩、三天(根據氣溫、牛皮和水的具體情況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裡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漸刮薄,刮去裡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緻細作,把皮刮薄泡亮為止。刮時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勻,手勁要輕而穩,以免損傷皮子。刮好後撐於木架之上,蔭干即成。  

    另一種灰皮使作也稱為「軟刮」,浸泡皮時用氧化鈣(石灰)、硫化鈉(臭火鹼)、硫酸、硫酸銨等藥劑配方,分次化入水中,反覆浸泡刮制而成。這種方法刮出來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鏃。  

    第三步、畫稿  

    製作皮影時所用的畫稿稱為「樣譜」,是歷代藝人們相傳的設計圖稿。由於紙質的樣譜比牛皮的皮影更不易保存,故現今能流傳下來的明清樣譜寥寥無幾,能覓得的幾成「孤本」,如明末清初的樣譜存世的只此而已。現今的皮影設計,設計師江國慶不但吸收了傳統的手繪圖稿還將「電腦」應用於設計之中。

  第四步、過稿  

    雕刻藝人將刮好的牛皮分解成塊,用濕布潮軟後,再用特製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並能解除皮質的收縮性,然後才能描圖樣。畫稿前對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項細緻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於頭、胸、腹這些顯要部位;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於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這樣既可節約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質量,同時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輕下重,在挑簽表演和靜置靠站時安穩、趁手。描圖樣是用鋼針筆達把各部件的輪廓和設計圖案紋樣分別拷貝、描繪在皮面上,這叫「過稿」,再把皮子放在棗木或梨木板上進行刻制。  

   第五步、鏤刻

    雕刻刀具藝人員們十分講究,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多的達三十把以上,只從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藝人的技巧深淺了。刀具有寬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圓刀、三角刀、(老婆腳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講究,要求熟練各種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據傳統經驗,在刻制線狀的紋樣時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線條的紋樣時用平刀去推;對於傳統服飾的袖頭襖邊的圓型花紋則需要鑿刀去鑿;一些曲折多變的花紋圖樣,則須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藝人雕刻的口訣如下:櫻花平刀扎,萬字平刀推,袖頭襖邊鑿刀上,花朵尖刀刻。  

   雖然一樣的刀具刻一樣的花紋圖案,也有規範的口訣,這全看雕刻藝人的巧設擺佈,轉換刀口,運用陰雕陽鏤,陰陽交錯,明暗相輔的手法,才能鏤刻出不同一般的影人。  

   西安皮影刻制的基礎技法是推皮刀法,即右手持刀於形體線長,左手推皮走刀運轉而刻。要練好皮走刀不走的刻法,首先要學會推皮的手勁功夫,直練得功到手熟,這樣才能發揮刀具和材料的效能。熟練的藝人推運自如,刀跡清晰流暢,曲彎有致,對壘嚴謹。  

   雕刻線有虛實之分,還有暗線、繪線之分。虛線為陰刻,即鏤空形體線而成,皮影多為這種線法。實線保留形體輪廓挖去餘部,為陽刻,多用於生旦、須醜的白臉,凡白色的物體都用陽刻法。虛實線沿輪廓的兩側刻出斷續的鏤空線,多用於景片建築的刻制。暗線則用刀劃線而不透皮,多在活動關節處。繪線是以筆代之,以表現細緻的物體。  

   雕刻的刀鋒起落點叫刀口。刀口有斷口、尖頭、齊口、圓口之分。齊口多用於方正規範的物象,如桌箱、櫃櫥、建築等;尖口多用於炊煙、流雲、水波、風帶等;圓口多用於花卉圖案;斷口是用來截斷過長的陽刻線,使連接處更多,加強影人的使用壽命。  

   刻制皮影有口訣相傳,而其工藝程序如下:  

   刻人面——先刻頭帽後刻臉,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  

   因為若先刻完五官再刻頭帽,臉部細紋就容易斷裂。如果在刻制過程中皮子已干,應用濕毛巾把皮子捂軟再繼續刻制。毛巾濕度不宜大,一般是濕而不潤為度,以免線紋模糊或消失。  

   刻衣飾花紋——卍字先把四方畫,四邊咬茬轉著扎。雪花先豎畫,然後左右再打叉。六欞丟出齒,挑成雪花花。  

   刻盔甲——黃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  

   刻建築裝飾——空心桃兒落落梅,雪裡竹梅六角龜,一滿都在水字格。  

   第六步、敷彩         

   影子雕完,開始敷彩,老藝人用色十分講究。大都自己用紫銅、銀朱、普蘭、荔子等礦和植物炮製出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著色。炮製的方法首先把制好的純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內,放進幾塊用精皮熬製的透明皮膠,然後把盅子放在特製的燈架上,下邊點燃酒精燈火,使之膠色溶為一起成粥狀,趁熱敷之於影人上。雖是色彩種類不多,但老藝人善於配色,再加上點染的濃淡含露之變化,使色彩效果異常絢爛。  

   近些年來,許多人利用塗相片和幻燈片用的液體或紙片型的透明色彩作為輔助色料,將各色分別直接塗染在刻制的皮影部件上,然後用熔化的明膠塗蓋。也有人在敷色後用凡立水或桐油塗覆一層,這種皮影色澤雖一時間甚為鮮艷,但時間長了凡立水就會老化變色的。  

   第七步、發汗熨平      

   敷色後還要給皮影脫水發汗,這是一項關鍵性工藝。它的目的是為了使敷彩經過適當高溫吃入牛皮內,並使皮內保留的水分得以揮發。脫水發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夾住皮影部件,壓在熱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鐵或電熨斗燙;另一種很老的土辦法就是用土坯或磚塊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麥秸燒熱,壓平皮影使脫水發汗。  

   脫水發汗的成敗關鍵在於掌握溫度火候。過去藝人們掌握火候的土辦法叫「彈指點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彈滴在熨具上,觀察水的變化,判斷溫度的高低。既看水點所起泡沫大小的變化,也看水分蒸發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溫度一般在攝氏七十度上下。溫度恰當,皮子脫水發汗順利,皮內水分即可揮發,顏色即可吃入皮內,使皮影的色澤鮮美,且久不褪色,而膠質也可溶化封閉住皮子的毛孔,皮影永久不翹扭變形。如果溫度過高則會使皮子搐縮一團,工藝全部報廢;溫度不足,則膠色不能溶化吃入肉皮,皮內的水分難排盡,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澤不亮,時間長了仍會變形。  

   上述各法有優有劣。用烙鐵、電熨斗脫水發汗的方法雖然便捷,但效果較差;壓在熱炕席下發汗的辦法,主要用於皮影大型佈景,也可以用在皮影人物;用土坯和磚塊脫水發汗效果很好,這是因為土坯烘熱後,溫度平和吸水力強的緣故,但此法功效十分緩慢。  

   第八步、綴結完成  

   皮影人物是影戲主體,它的結構是頗具巧思的。為了動作靈活無礙,一個完整皮影人物的形體,從頭到腳通常有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共計十一個部件。  

   頭部——頭包括顏面、帽、須及頸部,下端為楔子,演出時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內,不用時則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裝置卡口,以備插皮影人頭用。與胸上側同點相釘結的有兩臂,各分為打下臂兩節,小臂下有手相聯。  

   腹部——腹上與胸相聯,腹下與雙腿相聯,腿部與足為一個整體,其中包括靴鞋在內。  

   皮影人物各個關節部分都要刻出輪盤式的樞紐,叫做「花輪」或「空花」,老藝人則稱「骨縫」,以避免肢體疊合處出現過多重影。連接骨縫的點叫「骨眼」。骨眼的選定關係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選擇恰當會有精神抖擻之相,反之則顯得佝僂垂死,委靡不振。選好骨眼後,用牛皮刻成的樞釘或細牛皮條搓成的線綴結合成,十一個主要部件就這樣裝成了一個完整的皮影人。  

    為了表演的需要,還要裝置三根竹棍作操縱桿,也就是簽子。文場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裝置一根簽子,鐵絲連接之,使影人能反轉活動,再給雙手處各裝置一根簽子,便於雙手舞動。而武場人物胸部簽子的裝置位置在胸後上部(即後肩上部),以便於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臥、躺、滾、爬、打鬥等百般姿態。




歡迎光臨 薔薇花生活網 (http://twkiss.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