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DVD誕生

DVD的全稱,在誕生之初是Digital Video Disc(數字視頻光盤),目前則稱為「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數字多用途光盤」,是CD/LD/VCD/EVD的後繼產品。DVD從1994年下半年提出初步規格到1996年年初樣機的出現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可謂發展迅速,是娛樂業公認的新一代標准的存儲技術。而且,計算機業對其做出的反應也十分積極。
  九十年代初,美國電影製片業顧問委員會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萊塢七大電影製片公司的願望書,其中一項就是要求能在一張CD中記錄一部標准長度(135 分鍾)的視頻節目,並要求高於LD的圖像和聲音質量。要知道VCD的圖像分辨率只有352×240(NTSC制式)或352×288(PAL制式),顯然單從視頻性能就不能滿足上述要求。鑒於好萊塢影視集團在世界娛樂業中的影響力, 硬件廠商又開始了新的努力,可以說這就是研製DVD的動因。
  1994年的春天,美國好萊塢的七大電影公司華納、哥倫比亞、20世紀福克斯、派拉蒙、環球、UA、MGM、懷特迪斯尼及Viacom組成的一個組織——「HDVA Group」,考慮到數字化的高畫質電視將在家庭中逐漸普及,家庭化的數字高品質影片將有極大的市場潛力,於是便聯合倡議。
  與此同時,MPEG工作組在1991年也開發出了MPEG-2壓縮編碼方案,在相同的分辨率下,它比MPEG-1有高得多的壓縮質量(平均壓縮比約為1:40),但是,如果採用高分辨率(後來DVD的分辨率是720×480[NTSC制式]和 720×576[PAL制式]的分辨率),存儲媒介的容量就必須更大,數據率更高(每秒鍾最高近10Mb,而VCD只有1.15Mb)。但前提是當時為了照顧現有設備和CD光盤的可使用性,而採用了MPEG-1標准。若要採用MPEG-2標准就必須開發容量更大的光盤和全新的讀取和刻錄設備,因此研製大容量光盤系統成為第一要務。
  1994年12月,Philips和Sony為首的陣營,與Toshiba和Time Warner為首的陣營開始了DVD規格之爭,直到1995年12月,在美國電影和電腦商的大力敦促下,終於達成統一規格。
  1995年9月15日對於DVD來說是一個關鍵的日子,兩大陣營終於達成了統一DVD標准的協議。在最後關頭,索尼公司做出了重大的、關鍵性的讓步,她放棄了自己的光盤結構,同意採取東芝公司獨具匠心且較為先進的雙盤對接的光盤結構,而東芝公司則相應的在數據信號的調制、處理等部分技術向擁有豐富的CD生產、開發經驗的索尼妥協。
返回列表